柴窑瓷是中国传统名瓷,属于中国古代瓷窑“柴窑”所烧制的瓷器。柴窑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为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柴窑至今未发现实物及窑址。周世宗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据此推断,柴窑瓷应为天青釉瓷。现代所说的柴窑瓷,即为采用松木柴作为燃料的窑所烧制的瓷器。柴窑瓷烧制过程为:整理窑弄一一传坯满余塘一一搭挂窑一一窖兜脚一一传坯满窑一一扎匣屑一一架表一一铺炉底一一砌门(下桩一一上桩)一一点火(打冷火)一一烧窑(上半夜,下半夜、日窑)一一清火一一歇火一一清理现场(扒乌煤,拆炉门)一一冷却一一拆炉栅一一开窑。
(柴烧茶器·心经·主人杯)
柴窑瓷烧制技术:
(一)满窑
1、铺窑床,整理窑弄,要用梳扒把老土子挖松扒平。
2、余塘码砖,应靠观音灶处码两码,一码正砖,一码花砖。
3、余塘满匣钵,应根据季节气候不同而决定匣钵的间距和高低。天热时,排列得稀而高,抽力则大,冬天寒冷时则反之.
4、搭挂窑(即窑尾和余塘交界处固定式的匣板),要根据把桩师傅的指定,根据天气变化,天冷挂窑要低,天热则反之。
5、小伏手,窖兜脚,要按把桩师的指定位置在窑床上挖成座兜脚匣钵的坑,大器匣钵重叠两只,刹利匣钵重一只即可。
6、满窑时,摆桩子要全体以赴,按照职责分别进行发坯、传坯、装窑、扎两节匣屑,做到匣柱平稳端正,不能有歪斜现象。
7、满窑,当匣柱上升到五手(指马口和大器匣钵)时,(即一人加一手的高度)由架表工接表。
8、砌门,由小佚手配合架表工,用耐火砖与釉一块一块由下而上粘接,(下部留好引火孔)砌到投柴部位留出投柴口,让打杂工用单砖砌到封门,在规定的高度留好看火孔。外表用窑里烧过的余泥过细筛后和水成浆涂糊表层,以防漏风。
9、由打杂工净扫窑门周围,准备烧窑。
(柴烧茶器·竹雀·主人杯)
(二)烧窑
1、点火,在炉栅上堆满木刨花,在木刨花的周围堆满窑柴,通过引火孔点燃,开始打冷火(即预热)。预热阶段的长短要根据所烧制品不同而定,如烧大件瓷器,一般时间要适当加长。
2、投柴升温,烧到靠炉门三、四路匣柱呈暗红色时,温升为400~500℃即请挖坯工指导烧窑。
3、烧上半夜,当炉火红到起手分析眼时,由挖坯工带领收兜脚2人,一扶半1人,二扶半2人,共6人分成三组轮流投柴。根据炉温要求加急火时可分成两组,三人一组投柴,每十几分钟换班一次,每投柴一次相隔十几分钟,这时要求窑柴要投得快,投得准,如此大火掩门烧8小时左右,温升1200℃左右。直到火焰烧至下囱即可叫窑。
4、烧下半夜,由架表工带领,收兜脚和二伏半不能下班,加上三伏半1人和小伏手1人专门运柴,推开炉门继续抢烧,同时收兜脚工要经常到起手、落手分析眼观测火温和表头是否有走动。过六小时左右,清火炭(扒干净炭灰),如窑温不够再烧l小时又清一次火,二佚半2人,收兜脚1人下班,由挖坯工等12人继续烧日窑。
5、烧日窑,除二扶半2人,收兜脚1人提前下班外余12人全体以赴,将炉温升至要求达到的温度,在余塘后面的总分析眼测定温度,现今使用热电偶或光学高温仪测定,达到炉火纯青的状态,由把桩师判定歇火。(传统的方法是由把桩师在总分析眼中借以吐痰判定火候)。
(柴烧茶器·缠枝莲·盖碗)
(三)歇火
1、如果把桩师认为火候未到,也可以先由集体判定增添槽数(每投一次柴为一槽,每十槽为一筒),然后把桩决定投柴次数。
2、停止投柴,燃尽松炭变黑,从炉门脐眼处扒干净炭核乌煤。
3、开上桩窑门(投柴口以上)自然冷却24小时。
4、全折窑门,拆除炉栅,搭跳板,准备开窑。
(四)开窑
1、小侠手准备好跳板搭好跳、窑凳、二脚马和照明灯等开窑工具设备。
2、收兜脚工收饼子、掩子缴表。大件由收兜脚工接,刹利匣钵由装坯工接表。
3,装坯工搬清匣钵,选瓷工配合装篮,窑管登数入帐。
4、打杂工清扫窑弄,处理乌煤,码好兜脚,掏好老土,用梳扒挖老土子,准备下次满窑。
5、推窑工把窑厂清理出的工业垃圾运送到指定地点。
6、小伏手和一扶半管理好窑屋。